虽然这本书写的是几十年前的农村社会研究,但现在看来还是挺有趣的,勾起了我对小时候家庭生活的一些回忆。

熟人社会

我出生的时候已经是 91 年了,家也住在城区里面,和真正的农村生活已经有些距离了。 但总体来说,接触到的还是很传统的一个有亲戚关系的熟人社会。

爷爷奶奶和我的姑姑伯伯们,都住在同一个三层小楼里面,一家人一个房间,甚至两家人一个房间,中间只拉一条帘子。 即使出了院门,整个小巷里面的人彼此也都很熟悉。虽然我总是记不住名字,只用叔叔阿姨糊弄过去, 但我还是很清楚每个人究竟在干啥的,也勉强算得上熟人吧。

熟人,或者潮州话里面叫『胶己人』,之间确实维护着一种叫人情的账单。 小时候很喜欢过年,是因为平时没有零花钱,一年全指望着过年的那点压岁钱, 但基本上每年拿到手都是大部分上缴。当时很不懂事,总觉得不服气, 直到有一天无意中听到老爸老妈在记账,说谁谁谁给了我和我哥多少压岁钱,拜年的时候要回多少之类的事情。 当时家里挺穷的,给小孩压岁钱应该算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了。 基本上父母都是把别人包过来的两个红包(我和我哥两人)加起来包会去,这样至少不会欠人情。 有些家里比较富裕的,可能还会选择回红包的时候多压一点,有种别人欠着自己的意思。

现在到了深圳这边,红包就简单多了,无论什么人,都是包一个五块十块的就可以了。 见人就可以发,只要认识就可以了,不用在心里计算关系的亲疏。红包的功能弱化了, 只剩下一种讨个财头的意义。

在熟人社会里面,似乎讲钱之类的东西,是很不礼貌的,是一种把对方不当自己人的行为。 出来吃个饭,一定是要抢着买单的,AA制这种东西是我上了大学,离开家之后才接触到的。 还记得第一次跟老妈说到和同学吃饭AA的时候,她说了一句『AA才最好』。现在想来, 家里条件不好的,难免须要欠上几分人情,在心里应该也是不小的负担。

习俗和权威

潮汕地区,我感觉文化习俗算是保持的比较好的。上一辈是很有仪式感的,比如说我妈, 总是很喜欢去帮我和我哥拜神,上大学的时候,要让我们带上家里的泥土,要在书包里带上一块牌子。

我妈的文化水平在她那一辈其实是比较高的,相信这些东西并不是因为所谓的愚昧无知。 我一直都不明白为什么,只能解释为她的一种兴趣爱好,一种表达情感的方法。但现在想来, 其实她是发自内心地相信这些的,是跟受教育水平无关的。这些都是环境对父辈的塑造, 我不信可能也不是因为所谓的无神论,而是我所处的环境,这些仪式感已经弱了很多, 而且我也没有主动地参与,更多地是抱一种看热闹的心态,接触得就更少了。

习俗和长辈的权威我感觉是相辅相成的,习俗由权威推行,权威又由习俗带来的好处得到巩固。 只是现在社会变化得太快了,习俗已经跟不上发展的节奏,像我这一代已经很难从这些习俗中获得优势。 抛弃这些东西本身没什么,但这难免会带来对权威的质疑。世界观的矛盾是很难化解的, 所以有时候说难听一些,会变成一种阳奉阴违的状态。

:wq

乡土的环境塑造了农村的社会结构,社会中每个人的行为准则。读完之后不禁开始想到, 我究竟受到什么东西的塑造呢,我们的社会结构有什么特点呢,不过果然什么都想不出来。 总的来说是一本好书,两三个小时就能读完,要是没有收过免费赠送,微信读书上直接让好友送就可以免费领, 推荐可以试一试。